寵愛你自己 / 作者不詳

醫院病床上躺了一位老太太,她那多年的丈夫與成年的子女陪在身側。
老太太以微弱的聲音說:「 我從來沒有認真活過。」 她的先生率先回答:「千萬別這麼說,妳是個好太太、好母親,對家庭盡心又盡力。」
「沒錯,但我做的不夠。」 「媽,別這麼說。你總是支持我們、照顧我們,每天從早忙到晚,太辛苦你了,媽媽。」女兒說道。 隨後她兒子走上前來彎身探向母親的病床,溫和地對母親低語:「媽,妳為我們做的實在夠多了,妳看,就連妳自己的身體都累壞了。」
「沒錯,但我做的不夠。我給的太少,愛的太少,不應該一天到晚只會工作。」 大家都堅持說:「別這麼說,媽媽,妳做的夠多、夠好了。」
「不,」老太太最後一次說了:「我的意思是,我為自己做的太少了。」

你知道嗎?我們大多知道什麼會讓伴侶、父母、朋友、小孩感到快樂,但我們常說不出什麼會教我們臉上出現一抹微笑,讓我們的心感到滿足。 我們滿腦子只有別人,總是被擔憂的焦慮所盤據,但對自己卻一無所知,或者漠不關心,整個人救像傀儡一般,任由他人和事件操縱,卻從未關心過自己。
有一回,在一個以「生涯成長」為題的研習課程上,帶領的講師要求在座的每一位學員寫下自己一生究竟在伴演哪些角色?絕大多數的人毫不猶豫地寫下丈夫、妻子、朋友、子女、父母、媳婦、部屬......等等,林林總總加起來,每一個人起碼有七、八種角色之多。
那位講師看過之後,並沒有多說什麼,只是淡淡問了一句:「你們每個人寫了那麼多,請問你自己在哪裡?」在場學員愣住了,一時間竟然無言以對。
的確,我們常常忘了自己的存在,在眾多角色中要演這個、演那個,結果卻常常忘了「演自己」。我們總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卻忽略了還有自己。
許多人都誤以為「愛自己」就是自私。但事實上,如果我們不能愛自己,又如何去愛別人呢? 不愛自己的人,無法以自己的愛來滿足自我,所以心中總是有種空虛、需要被填滿的感覺,此時時渴望別人賜予愛來填滿這份空虛。

不愛自己的人無法欣賞自己的優點,也學不會欣賞別人的優點,
對於別人只有虛浮的仰慕或嫉妒,卻不能真正關心。
因此,「能愛自己」,是「能愛別人」的第一步。
航空公司的救生須知中很清楚的告訴我們,萬一要使用氧氣罩的話,父母應該先戴上自己的氧氣罩,才可以協助隨行的小孩。道理很簡單,如果父母幫不了孩子,那孩子的情況會更危險,倒不如等父母先把氧氣罩戴好再說。
所以只有先照顧好自己,才有餘力幫助他人。 自愛才能愛人,愛人才會被愛。

精神學家里納‧歐爾〈Leonard Orr〉建議:
「我們的責任是要照顧自己,然後再教導別人如何照顧自己。」
你必須自己先綻放光芒,然後別人才能看得到光芒。

愛是一種對自我生命的肯定,一旦擁有,它就會不斷的在我們心中滋長、茁壯。
但是如果你不愛自己,心裡根本就沒有愛,更遑論去散播愛了。 我們必須先寵愛自己,學會做你自己,而後心智才會釋放你。
事實上,大部份人都費盡精力壓抑自己的感覺,設法去做非本來面目的人。
無可否認的,我們展現予世界的自我,與隱藏在內心的自我之間,存在著一個鴻溝。

佛陀說:「全世界中,你找不到一個人比你自己更值得愛的。」
我們可以張開緊密的雙唇,學著說:「我愛你,但我也愛我自己。為了照應我自己,我必須這麼做。」
注意你是如何對待你最關心的人〈朋友、情人、配偶或子女〉,試著以同樣的溫柔,接納、寬容和愛護擁抱你自己。
每一天,重新委託自己善待這一天全新的你,學著給自己多一點鼓勵,少一點責難,好嗎?

找回迷失的生命
勇敢一點問你自己,為了讓自己快樂,什麼是你真正的需要?
你必須鼓起勇氣,對自己內心深處最渴求的欲望,做出承諾。





讚美與鼓勵之一

 
一句讚美,讓一個放牛班的學生成為化學家;一句讚美,讓原本羞澀的留學生,成為廣受年輕人喜愛的心理學者;讚美的力量,鼓勵的火花,曾經讓許多人的生命,有了奇蹟似的改變……


愛的溝通

章小姐問化妝品專櫃小姐:「有沒有不會染黑下眼瞼的眼線筆?」售貨員冷冷地說:「沒有這種筆,是你老了,眼皮垂下來染黑下眼瞼。」章小姐為之錯愕,傷心回家,車到最後幾站時,乘客只剩她一人,公車司機看著後視鏡揚聲輕快地問:「姑娘,你要在哪站下?」「我開心起來,笑著下車,輕快地回到家,看鏡子對自己說,我當然不差,要記得司機給你的感染力,不看輕自己,也要多讚美別人,」章小姐後來對朋友談她一天內兩個截然不同的遭遇。愛的溝通、優點的發現和傳達,是人活著的社會動機,也是講求人際取向的管理哲學所不可或缺的溝通方式。


人類天性渴望認同

每個人天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讚賞;同樣的,也都懼怕責難。心理學家兼哲學家威廉詹姆斯說:「人類性情中最強烈的,是渴望受人認同。」許多心理學家,以動物的訓練做實驗,來比較做好事給予褒獎,以及做錯事給予懲罰,都一再發現褒獎的效果好過於懲罰,一味批評是無法期待好效果的,倒不如重視對方的情緒反應。

被認同與成功的關係人際關係專家卡內基曾經說過,對於被人認可,覺得自己很重要,是人之異於禽獸的主要特性。如果祖先沒有這種重要性的需求,人類的文明大約會在原地踏步。

使一位未受教育的貧窮小孩發憤圖強的,就是這種「重要感的需求」。范仲淹就著月光發奮夜讀,放牛孩子王冕用樹枝勤練畫技終成畫家。外國例子也不勝枚舉。少年史提夫.摩利斯眼睛不好,但天生耳朵敏銳,有一次,老師拜託他聽聲辨位,找到從學校實驗室逃走的老鼠。這位老師對史提夫的認可,從此開啟了他嶄新人生,1970年代他以 「史提夫.汪達(Steve Wonda)」之名揚名,至今仍是頂尖的熱門歌曲歌星與作曲人,得獎頻仍。


得不到肯定與鼓勵,讓人心灰意冷

但有人因得不到肯定與鼓勵,而心灰意冷。一位漆布紡織公司老闆本來年年招待員工旅遊,今年初卻不再辦了,因為他覺得好無聊,每年花大筆錢,卻從無一個同仁跟他說,「好開心,謝謝老闆。」一位母親丟一大把稻草在晚餐桌上,全家錯愕,她說:「我為全家做了幾十年飯菜,老老小小從沒給過一句肯定,豈不是跟給你們吃稻草一樣嗎?」說這故事的黑幼龍(卡內基訓練專家)說,不要以為家人之間不需甜言蜜語,連媽媽這種愛心不求回報的工作,都渴望有被肯定的一天。


全世界每天有40億人帶著空虛感入睡

帶著空虛上床睡覺就像我們每天都需要攝取食物一樣,我們每天也必須吸取讚美,有人說,「全世界有30億人每晚餓著肚子睡覺,卻有40億人帶著空虛感入睡,因為整天未曾得到一句鼓勵或肯定的話。」這番話有沒有說到你心裡?一天的盡頭,你跌坐在電視機前,握著遙控器一個一個頻道跳過去。沒有,沒有你要的東西。打開冰箱無意識的瀏覽食物,還是沒有什麼需要的。躺入澡缸裡,只想永遠泡在水中,不用再起來……。

你的靈魂饑渴地想知道,你每天努力的活著,不是只為銀行存款與信用卡額度,而是你個人在這個地球上的價值和意義。


每天活著為了什麼?

但是為什麼?已經好久好久,沒有人用讚賞的眼光看你一眼,也好久未跟心愛的親人分享對他們的愛與欣賞。在人生的旅程中,幾乎每個人都會經歷這樣一段時光,不知怎麼了,覺得失去方向和目標,像遊魂似的過日子,心裡隱藏著無聲的疑惑與不安,有時不免想逃避工作,離開人群,我們開始懷疑,是不是自己有什麼無可救藥的毛病,是不是在什麼「信心危機」當中?
 

上下關係的讚美最有效,但也卻最缺乏

黑幼龍從工作經驗中歸納說,夫妻、朋友、親子、師生與長官部屬間都需要給予肯定與讚美,尤其以上下關係的最有效,但往往卻最缺乏。很多人認為,「你做好是應該的,做不好就該罵,」不願對他的子女、學生、部屬多表示讚賞。有些人會給員工加薪,但面對面時,就只會細數不滿意。吳靜吉說,只看到老闆缺點的員工,以及只看到員工缺點的老闆,心理一定有問題,這樣的人不僅在表達方面出問題,恐怕在看人的基本能力和態度上都故障了,最好去接受輔導或治療。


鼓勵與讚美可以把人的能力發揮出來

但從現有企業與師生的故事可看出,人對人的期望永遠不致白費。如果你對別人表示信心,他們很快也相信自己能做到,就會有辦法完成你所設下的目標,這就是讚美的力量。所以對員工期望高的經理人,通常收穫較大;要求高的老師,學生的分數較高;常預期球隊會贏的教練也常凱旋歸。很多台商不顧家人反對,仍遠駐大陸工作,即為明例。心理學家王行說,男人在外面世界與工作中追求肯定,「士為知己者死」,古時荊軻受燕太子丹賞識,願為他刺殺秦王,雖然明知必死無疑;現在也有很多「現代版的荊軻」,為老闆赴湯蹈火,往往只因為老闆一句話:「公司發展不能沒有你」。前任福特汽車總裁皮特森就有習慣每天寫紙條稱讚員工。他說,「你每天最重要的十分鐘,就是你花在鼓勵員工上的時間。」皮特森認為,管理人「把事情做對」,領導人更要「做對的事」,如果只照書本做管理,只從企業經營的角度去衡量員工的努力,進展有限,但如果同時用「腦」與用「心」去領導,誠心肯定每個人以激發個人動力,當每個人都成功時,團體必能成功。美國心理學家兼哲學家威廉詹姆斯說,大部份的人,一生只發揮了一半不到的才能,其他潛能在不知不覺中退化了,但是鼓勵與讚美可以把人的能力發揮出來;批評則會使人的能力枯萎。


責備教育適得其反

傳統的教育方式,責備多於鼓勵,令人不僅能力、甚而信心枯萎。台南師範大學教授吳金水做學生心理輔導,他從學生的紙條、週記中發現,很多學生心理十分不健康,而其根源竟然來自應該保護他們的家長與教師,有些師長喜歡講孩子缺點,而把他們的優點視為理所當然,使孩子失去信心。有孩子寫道:「父母常罵我是最愚笨、最懶惰的孩子,他們不相信我有什麼才能,他們愈這麼做,我愈不情願自動幫他們,其實他們要我做的實在是最小的事,例如拿碟子。」「為何家人那麼愛打罵我?別人看來是一種關心,我卻怕他們的權威。」「每當你要做一件事之前,家人總先提警告,如做不好就要怎樣怎樣,本來你是很樂意做的,被他們這麼一說,就沒信心去完成。」
反而喜悅、愛和讚美歡慶,是靈魂的糧食。

國立藝術學院辛意雲老師回憶三十年前他剛執教國中時,教過留級班,他們頑皮到「讓人沒辦法把話說完,所有的老師都帶著藤條去上課」。辛意雲教地理,刻意要把地理加上加風土人情,以說故事的方法引他們興趣,並且約定如果上課表現好,就帶他們去打籃球,老師坐在樹下的石凳上靜靜地注視他們,「我要他們知道有人在看他們,不會因為是全校否定或是被廢棄的一群,就沒有人欣賞他們。」畢業典禮時,這班學生派了四個代表,帶著一包餃子去看辛老師說:「我們在這裡待了很多年,你是唯一把我們當做是個『人』在看待的。」其中一人的家裡開餃子店。


失落的自我,懷疑自己不被人接受

他注意到一位潘某某放在桌上的化學筆記寫得很好,就想怎麼樣鼓勵他一下。下課期間,辛老師故意露出欣賞的表情,看他在天井裡散步,上課時就跟全班很高興的說:「今天發現一個愛因斯坦,你們猜是誰?」沒有人猜到,辛意雲宣布是潘某某時,潘本人也大吃一驚。辛老師接著叫全班同學看看潘所做的化學筆記說:「有誰做得比他好呢?我已經觀察他很久了,他每節下課都在天井裡散步思考。」潘從此變了個人,畢業後考上成功中學,後來又考上東海大學化學系以第一名畢業,畢業典禮那天正好辛意雲去東海查資料,潘一看到辛老師就大喊:「老師,我畢業了,我對得起你。」能夠適當的滿足他人這種渴望,並不容易,但若是一旦做到,便能立即擄獲人心。相反的,責備別人是笨蛋,會重挫對方進取的心,也會引起對方防禦,無論如何要把自己說成是正當的。


名人的經驗

黑幼龍自己就獲得小學國文老師的鼓勵,連別班老師都知道他會寫好文章,促使他非但每週都盼望上作文課,後來也走上寫文章、演講、辦訓練的事業。「一句話會影響人一輩子,很多人,尤其是做老師、做主管的人,都能對別人發揮影響力,即便他本人並未大富大貴,卻永遠受人感激,」他激動地說。
從小不敢在別人面前開口說話或唱歌的心理學教授吳靜吉,剛到美國讀書時,指導教授慢慢地一個字一個音節的問吳靜吉:「你在台灣大四時試教什麼科目?」在離台之前從沒講過英語的吳靜吉,為了避免誤解,用寫的回答:「English(英語 )。」對方大聲笑起來,有兩秒鐘吳靜吉感到羞恥得無地自容,但從教授的笑聲與表情,吳靜吉意識他不是在嘲笑,果然他說:「我覺得你很幽默。」吳靜吉在《害羞.寂寞.愛》書中寫道:「這樣的評語對我的鼓勵相當大,我覺得好自在,居然可以用洋涇濱英語和他平等對談,他能這樣積極和欣賞的眼光來看待我,我為什麼還要害羞呢?這次談話經驗改變了我的一生,從此我開始學習面對專家臉不紅,面對權威敢溝通。」
吳靜吉後來返台任教、創辦蘭陵劇坊、寫書與編書,影響了很多年輕人。「每個人生命都有高潮,大部份是經由別人的鼓勵而成的,」黑幼龍說。


快樂荷爾蒙

從生理角度看,因為笑聲可以刺激身體製造兒茶酚胺(catecholamines),這種荷爾蒙會引發大腦釋放一種能減輕疼痛,使人舒暢的化學物質──腦內啡,並且可以阻止身體產生壓抑免疫細胞活動的荷爾蒙,而改善了免疫功能。心情好,脈搏、血壓和肌肉張力也會降到正常水準以下,讓人鬆弛,使人產生更敏銳的感受力,比較能以不同的觀點面對困境。

美國休士頓貝林醫院收容愛滋病患,病人大多已被親友與社會遺棄,因此他們都有很深的自卑感,臨床出現沮喪現象。但醫院工作人員發現,只要給一些讚美,例如稱讚他們「氣色看來真好」,或稱許他們「有來醫院看診」,就能使那些已放棄人生的病患,願意繼續到醫院看病,並志願分擔一些醫院工作,甚至會鼓勵其他心情沮喪的病患去積極面對人生。

「讚美注射到人心後,藥效可以安撫受傷的心靈、趕跑寂寞和沮喪,」著有《說得好讚美別人會帶來力量嗎?當然!》一書的作者端提銓釋道。

一位醫院院長說,台灣的醫院習於只記床號而不記病人的名字,如果突然有一天病人能被叫出名字,那會是最好聽的甜言蜜語。一位才剛出院的病人就很感嘆,給他開刀的醫生早晨巡視,不但叫不出病人姓名,還走錯床位,逕自探望隔床,令他哭笑不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自然地... 的頭像
    自然地...

    自然地...

    自然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